香港歷史博物館將對其頗受歡迎的《香港物語》展覽進行為期兩年的改建,學者們敦促政府策展人在製作新展品時不要迴避有爭議的問題。
據博物館網站稱,香港故事常設展覽自兩層樓起,佔地7,000平方米,分佈在兩層樓中,自2001年啟動以來,已吸引了超過一千萬的本地和海外遊客。從10月19日開始,它已經暫時關閉,進行了大規模的翻新。
古老的展覽展示了從4億年前的泥盆紀時期到1997年的展品。儘管該決定於2015年宣布,但該展覽在本月正式關閉時才引起公眾的轟動。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,博物館學專家約翰·卡羅爾(John Carroll)表示,每20年舉辦一次歷史博物館。
在去年因現已失效的引渡法案引發的長達一年的大規模抗議之後,香港正處於激烈的動蕩之中,許多人擔心新展覽-涵蓋新石器時代至2014年的時期-將會被淡化。該城市的近期歷史版本。
A的作者卡羅爾(Carroll)表示:“如今,香港的一切事物都受到政治指控,毫無根據。香港簡明歷史。
他說:“政府生產不重要的博物館並不少見,因為它們不想訓練人們批評當局。大多數博物館都是妥協,”他補充說,“博物館應該是討論的產物,爭論和談判,並講出複雜的故事。”
他說,即使是老展覽,也是以傳統,保守的方式策劃的,顯然是在避免爭議。例如,在會場的“暗角”上展示了1997年政治移交中國之前領導香港的英國總督的畫像。
他說:“它的設計方式使人們不會在這里花費很多時間。”
香港文科大學嶺南大學的歷史研究者賴國榮回應了卡洛爾的觀點,他說:“我不太擔心新展覽中的某些事件被遺漏或輕描淡寫,因為在新展覽中清除歷史相當困難。但是,我更關心語言的使用以及內容選擇是否有偏見。”
他補充說:“問題是,政府傾向於從支持北京的報紙等支持機構的渠道中獲取信息。”
在舊展覽中,照片和錄像代替文字被用來描繪政治上敏感的事件,例如1967年在英國統治下的親共香港暴動,以免去處理與歷史事件有關的矛盾觀點。賴說。
對於展覽的更新版本,他建議採訪參與活動的人員和負責決策的政府官員,以及在此期間產生的人工製品,以提供更完整的視角。
賴還表示,展覽的展示應從香港人的角度出發,而不是從中國內地的角度出發。
他說:“從本質上講,它應該引起共鳴並與當地人保持聯繫。在外部,遊客會想知道當地人如何看待事件。如果人們希望從中國大陸的角度出發,他們應該去北京的博物館。” 。
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,卡洛爾表示,此次展覽將不僅針對750萬當地居民,而且還將針對中國大陸和海外的遊客。
他說:“有些人希望對殖民統治更為挑剔,但有些則不然。”
兩位歷史學者都表示,他們希望政府官員對展覽中展示的重要事件做出反應。例如,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在“雨傘革命”(又稱為佔領中央運動)上的決策,2014年發生了一系列以和平方式靜坐的民主抗議活動,卡洛爾說。
多年來,安吉拉·芳(Angela Fong)與她的兩個17歲和10歲的孩子多次參觀了現已關閉的展覽,她說她擔心關鍵的政治問題將被遺棄或“扭曲”。
她說:“政府已經在改變學校的歷史教科書。要向我們的下一代說實話很難。”
2015年,歷史研究人員賴先生創立了Wetoasthk,這是一個專門介紹香港歷史的Facebook頁面,擁有近30,000個關注者。
他說,政府沒有保留歷史記錄的專有特權。
他告訴美國之音:“任何人都可以記錄歷史,特別是在當今的技術幫助下。”